2025年6月6日,艺术传媒与计算机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赴江西省博物馆开展教研活动,围绕《服饰配件设计》金课建设目标,深入考察“明代王妃首饰珍品联展”、非物质文化展厅及江博文创展区。此次活动以“非遗技艺融入现代设计教学”为核心,通过文物资源挖掘与课程内容重构的深度研讨,探索金课建设的创新路径。
在“明代王妃首饰珍品联展”展厅,教研室教师系统考察了累丝金冠、錾刻霞帔坠、嵌宝头面等文物。教师们重点分析了展品中“凤凰衔珠”“缠枝莲纹”等纹样的等级文化内涵,以及花丝工艺中“攒、焊、编、嵌”的技法体系。教研室何妍羚老师指出,这些首饰的结构承重设计与现代配饰的人体工学原理高度吻合,完全可以转化为课程中的结构设计教学模块。
在非物质文化展厅的夏布绣展区,教研室教师们围绕新余夏布绣非遗项目展开深度研讨。作为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以苎麻织成的夏布为底料,结合平针、打籽、融色等技法,形成 “粗布细绣”的独特艺术风格。教师们重点分析“夏布的经纬纹理、刺绣针法与风格呈现。”教师们发现,夏布绣“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技法逻辑,与现代配件设计中的肌理塑造、立体装饰等课程模块高度契合,尤其在包袋设计、首饰面料基底处理中具有创新应用空间。
在江博文创展区,教师团队重点调研了以明代首饰为灵感的衍生产品体系 ——从复刻金簪造型的书签到提取云纹元素的珐琅配饰,从文物纹样转化的丝巾到数字化复原的虚拟首饰。结合《服饰配件设计》课程中的“文创产品开发”单元,教师们围绕“文物IP商业转化”展开研讨。
专业负责人王明昱介绍,《服饰配件设计》金课建设将围绕三大方向推进:内容重构:以传统元素、非遗技艺为装饰手段,如“宫廷首饰纹样设计”“非遗夏布绣、缠花等技艺实践”等,形成“文化解读-工艺解析-设计转化”的教学链条;模式创新:推行“馆校双师”教学机制,邀请博物馆研究人员担任实践导师,定期开展“文物赏析+设计工坊”联动教学;评价升级:将“文物元素设计作品”“非遗工艺转化方案”纳入课程考核,实践成果占比提升至50%。
“此次教研活动让我们找到了金课建设的文化根基与创新支点。”专业负责人王明昱老师总结道,后续将以此次实践为基础,启动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这种“文物为魂、设计为骨、教研为脉”的金课建设模式,为职业院校艺术类课程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服装与服饰教研室 供稿)